
今年以來,整個行業被《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25464——2010)糾結著,悲催著。由于其實施的標準過于嚴厲——有媒體人甚至稱其為陶瓷行業的“滅絕令”;佛山42家陶瓷企業集體上書建議修改;眾多機構和專家也曾共同努力促使國家環保部同意修訂該標準,行業人士相聚時多數人也對此表達不滿。
目前離新標準執行時間越來越近,我一直覺得,業界質疑也罷,“公車上書”也好,至多是能給行業爭取多點改進的時間。無論是標準暫緩執行時間,還是環保標準降低一些,企業都應利用來之不易寶貴機會積極做好提升工作。因為接下來該執行的一定會執行,該提高的環保門檻也還是要提上來。倘若心存幻想,當嚴格執行之日到來時,自己被淘汰出局。
從當前國內突出的環保問題角度出發,從國家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程度思考,我們都可以推測出陶瓷行業已經進入了“達標時間”。
很多人會奇怪,難道行業過去沒有達標?
誰都不會否認,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余年,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。當然,這是發展中國家無法回避和繞開的環節。一直以來,國內很多行業的標準,與其說是企業實現的達標,不如是說國家制定的“標達”。因為面對當時的發展情況,國家政策制定部門非常清楚地認識到,如果真正制定出一個符合科學發展的行業標準,那么就幾乎沒有企業能達到要求,為了發展工業和經濟,只能降低行業標準,使制定的標準達到能讓大多數企業繼續經營下去的水平。
對國家來說,這也僅是權益之計。隨著工業水平和經濟實力的提升,修改當初制定的行業標準,將行業標準真正提高到科學合理水平上也是順理成章之事。近三十年來,類似情況貫穿了各行各業,如鋼材、水泥、玻璃等行業在發展中都經歷過這種情況,隨著新行業標準和政策的實施,馬上把一些規模小、效能低和技術落后的企業被淘汰出局,整個行業趨于規范。
近年來,陶瓷行業產能日益擴大,供大于求的矛盾已經趨于嚴重,提高標準將一些企業淘汰出局基本不會造成產品稀缺,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正常需求,那么制定政策的部門自然有底氣和信心提高行業標準。
接下來陶瓷行業進入“達標時間”幾乎沒有什么懸念。
甚至在環保形勢相當嚴峻的情況下,設若這個行業足夠龐大,生產企業不具有稀缺性,制定高于發達國家的標準,把過去“標達”的欠賬交給“達標”來償還都有可能。
因此,對新標準陶瓷企業必須慎之又慎。